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IES4

背景資料

目前《聯合報》調查民眾消費名牌行為,發現過去鎖定在金字塔族群的名牌精品,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對於年輕消費者,名牌似乎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有一成九的受訪民眾表示曾經買過名牌,其中二十至廿九歲年輕人已有一成六買過名牌。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認為一般人也買得起名牌的比率高達八成四,居各年齡層之冠,其中也有8%買過名牌貨。台灣人第一次擁有精品的平均年齡只有廿三歲。
從這些調查數據、名牌業者著重平民化搶攻年輕消費新貴以及萬元名牌產品熱賣等實際消費行為觀之,年輕化已然成為二十一世紀精品消費的市場趨勢,這其中隱藏的社會價值意涵頗值得國人深思。
首先,信貸消費模式助長名牌奢華風:時下年輕人對於「量入為出」的概念似乎越來越薄弱,在「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觀念掛帥下,寅吃卯糧的月光族並不少見。加上金融市場競爭激烈,各家信用卡及現金卡無不挖空心思搶攻具有消費衝動的年輕族群,讓這些只欠東風的年輕人更有管道滿足其「先享受,後付款」的消費樂趣。只是以卡養卡、以債養債的消費風氣,固然可以滿足個人一時癮好,甚至在短期內促進一國的經濟成長;然而長期而言,高利率的卡債與借貸,將如滾雪球般壓垮一個初出社會的青年。輕則父母埋單,重則個人信用破產,甚至衝高呆帳危及金融體系,LG信用卡公司破產對韓國社會的衝擊殷鑒不遠。
其次,節衣縮食消費名牌成癖:日劇「大和敗金女」中女主角出門光鮮亮麗,回到家中僅能以泡麵裹腹的情節,也是不少愛用名牌年輕人的生活寫照。這些年輕人一旦名牌癮發作,便像失控似的搜括獵物,而後拼命打工償還負債。生活就這麼繞著名牌而轉(賺),為物所役而不自知,甚至必須求助精神科醫生以停止這樣的購買衝動。
第三,缺乏自我認同,需要名牌加值:若是問到為何喜歡名牌?有些消費者會強調名牌就是品質好。然而實際觀察消費行為,就會發現對愛用名牌的年輕人而言,品質其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只要logo夠明顯,便宜材質如Gucci帆布購物包同樣可以熱賣。名牌真正的價值,恐怕是在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即便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不少年輕人沉醉在他人欽羨的眼光中不可自拔。由此觀之,部分名牌愛用者也有可能是缺乏自我認同,而需要仰仗名牌加值,找回自信與成就感。其實真正誠實的面對毫無偽裝的自己,也是人生一大課題。一塊金子擺在哪裡都是金子;而一粒沙子吹到哪裡還是沙子。冀求用名牌塑造形象的社會新鮮人,不如反求諸己自我充實,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與專業,才是歷久不衰、無從模仿的個人獨特品牌。

世界各國富人中,對於購買名牌服裝是否是浪費金錢的看法上有著一定的差異。美國和加拿大有41%的富人認為購買名牌服裝是浪費金錢,迪拜富人持這種觀點的比例為36%,西班牙為34%,義大利為34%,瑞士為33%,法國為32%,新加坡為21%,英國為23%,香港地區富人認為購買名牌服裝是浪費金錢的比例最低,為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